11月28日,华为与奇瑞汽车共同打造的智界S7正式上市。

该系列拥有Pro、Max、Max+、Max RS共四款车型,售价为24.98-34.98万元。官方表示,目前新车预定量已经突破20000辆。

动力方面,智界S7搭载全新一代DriveONE 800V高压碳化硅黄金动力平台,提供单电机以及双电机四驱两种动力版本,单电机版本最大功率为215KW,四驱版本将搭载前后双电机最大功率分别为150kW和215kW。

续航方面,智界S7搭载全新华为“巨鲸”800V高压电池平台,CLTC 综合续航里程可达 855km,百公里电耗12.4度电,充电5分钟续航215公里。

此外,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透露,作为给电车的补能配套设施,到2024年底,华为全液冷超快充将部署超过十万个

接下来,我们分别从“车”和“桩”两方面顺着聊聊。

01.

DriveONE 800V高压碳化硅动力平台

华为称其有业界最高效率量产高压同步总成解决方案——高效SiC高压同步总成

据介绍,该款SiC高压同步总成是基于高效SiC模组以及华为电机仿真寻优平台,华为打造92%CLTC效率的业界最高效的CLTC工况动力总成,相对于业界同类方案,效率领先1.5个百分点;这款平台同时支持750V和900+V双电压适配,在250A的快充桩上就可以实现极速4C充电,7.5分钟把电池SOC从30%提升到80%,续航增加250km。

同时,得益于转速提升、智能油冷等一系列技术突破,动力总成功率密度达到2.4kW/kg,领先行业30%。搭载华为智能辅驱技术的异步总成,搭配92%高效同步后驱总成,整体四驱续航里程可提升27km。

02.

华为全液冷超级快充

超充桩建设一直是高压快充推广的制约因素。在充电服务方面,目前鸿蒙智行在全国340多个城市布局了充电服务支持,提供4500多个高速充电站、70万根以上的公共充电桩。余承东表示,预计到2024年年底,华为全液冷超级快充将部署超过10万个

华为超快充终端支持液冷超充和快充终端,其中,液冷超充终端最大输出功率600kW,最快接近“一秒一公里”极速补能。

目前华为液冷超级充电桩项目是由华为旗下全资公司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承揽,后者注册成立于2021年6月,注册资本30亿元。

此前国庆期间,华为全液冷超充站落地川藏线。充电更快,补能速度“一秒一公里”;设备高可靠,应用全液冷技术,可耐高温、高湿,且能防灰尘、防腐蚀,适应高原沿线复杂工况;匹配所有车型,充电范围200-1000V,一次充电成功率99%,匹配特斯拉、小鹏、理想等乘用车及货拉拉等商用车。

众所周知,提高充电桩输出功率即要提高充电模块的功率,可通过增加充电模块数量或提升单个充电模块功率实现,充电桩功率由100kW左右提升至480-600kW,将直接带动其使用的充电模块功率提升3-5倍。而随着充电功率的不断提高,增加充电模块数量在体积上不再现实,提升单个充电模块功率势在必行。

而在充电模块的成本拆分中,半导体功率器件占到充电模块成本的30%,在高压快充的趋势下,碳化硅器件在半导体功率器件中的运用能有效形成耐高压、耐高温、更安全的优势。

与传统硅基器件相比,碳化硅模块可以增加充电桩近30%的输出功率,并且减少损耗高达 50%左右;另外,碳化硅的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单位功率密度,减小模块体积并简化电路设计,在其他材料成本上起到降本增效的关键作用。

也正是随着充电模块功率的提升,传统风冷已无法满足其散热需求,液冷成为高功率充电模块散热的新方案。液冷以更高的散热效率、更低的噪音以及更安全稳定的性能成为了该行业当前主流的发展方向。

特斯拉是业界最早批量部署液冷超充桩的车企,当前已在国内部署超1500个超充站点共计10000台超充桩。

近日,特斯拉官微也宣布,中国大陆地区全场景充电网络开放升级。家庭充电产品支持大多数非特斯拉车辆充电;目的地充电站260+座,支持大多数非特斯拉车辆充电;超级充电站350+座,支持部分非特斯拉车辆充电,按照单站4个左右超充桩我们推算,本次规划释放出1000根以上超充桩,对超充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目前国内入局液冷超充系统市场的充电桩核心企业主要有英可瑞、英飞源技术、ABB、锐速智能科技、动力源、星星充电等。

大功率液冷超充技术的发展与布局,需要车企、电池企业、桩企等多方配合。800V高压平台车型及规划陆续推出、宁德4C磷酸铁锂快充电池加速超充趋势落地等等,完整的高压化配套,解决用户充电、续航等问题。

03.

结 语

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发展,充电补能问题一定会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在购车时的重要关注方向。华为“DriveONE 800V高压碳化硅黄金动力平台”搭配“全液冷超级快充的补能配套设施”,进一步推动了车桩的“闭环”,同时也加速了800V高压快充的普及。然而车企、电池企业、桩企的持续性协调,才能驱动高压快充车型渗透率持续提升,想要真正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来源: 芯TIP

*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创新联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本联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