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西·布里奇曼(Percy Williams Bridgman,1882 年 4 月 21 日-1961 年 8 月 20 日),美国物理学家,其在晶体学论文里阐述了两种结晶模式:其一为容器在熔区内移动;其二是以固定的温度梯度逐步降温。而这两种模式于垂直结晶和水平结晶这两种变体中均得以实现。

所谓布里奇曼法生长单晶,从结晶方式的角度一般被叫做定向结晶法,它和提拉法以及泡生法的差异在于:该方法中所有的熔体最终会完全结晶。熔体通常被放置在圆柱形容器内。此方法技术较为简便,仅需挑选合适的容器就能获取所需直径的晶体。不过,除了容器可能对熔体造成玷污之外,在冷却期间容器壁与晶体间的弹性作用还会在晶体内部引发应力。

从制备工艺设计层面来看,其也被称作坩埚下降法。垂直布里奇曼法的基本原理是先在高温环境下将一种材料熔化,随后让其缓缓冷却,进而形成单晶。在生长单晶的进程中,需要对温度以及其他物理与化学参数加以控制,以此保障晶体的质量与形状。


实验操作中,我们把密封的安瓿(可熔封的容器,比如试管等)放置在布里奇曼晶体生长炉里,通过分别对三个加热区进行调整,达成了 3.5℃/cm 的轴向温度梯度。以 15rpm 的旋转速度保障了径向热均匀性,以 3mm/h 的恒定速度向下移动安瓿,从而让生长的晶体定向凝固。为了得到所需的单晶纯度,实施了三次重复的轴向移动。

垂直布里奇曼法生长晶体原理示意图

在这种晶体生长方式下,单晶既能自发成核,也可借助籽晶结晶生长。在前一种情形中,容器呈锥形。当容器下降至冷区时,在圆锥的顶端会出现少数几个结晶中心,如此出现的小晶体经过几何筛选,仅有一个留存下来并持续增大,直至占据容器的整个截面。

布里奇曼方法已被应用于多种类型材料晶体的生长,不过最为常见的是金属、有机物以及一些电介质(诸如氧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卤化物)的单晶生长。

以下是布里奇曼法法制备碲锌镉晶体的工艺内容,仅供参考:

1.原料准备

配料:根据所需的化学组成,精确称量高纯度的碲(Te)、镉(Cd)和锌(Zn)原料。通常,为了抑制第二相夹杂缺陷,会添加适当过量的Cd。

混合:将称量好的原料放入坩埚中,充分混合均匀。

2.坩埚选择与处理

坩埚材质:常用的坩埚材质包括石英、碳化硼氮化物(PBN)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和化学稳定性。

清洗:将坩埚浸泡在王水(3:1的盐酸和硝酸混合液)中12小时,以去除无机杂质。随后,将坩埚浸泡在丙酮中12小时,去除有机物。最后,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并烘干。

3.生长炉准备

温区设置:生长炉通常分为上下两个温区,每个温区由一组加热炉丝控制。通过调整上下温区的温度差和中间空隙的高度,可以控制结晶区域的温度梯度。

4.熔化与结晶

熔化:将装有原料的坩埚放入生长炉中,加热至原料完全熔化。通常,熔化温度需要高于原料的熔点,以确保原料充分混合均匀。

结晶:通过下降装置使坩埚在一定温度梯度的炉内缓慢下降,熔体会在坩埚内自下而上地结晶成晶体。结晶过程中的温度梯度和生长速率是关键参数,通常温度梯度为6.7℃/cm,生长速率为1mm/h。

5.冷却与退火

冷却:结晶完成后,缓慢降低炉温,使晶体在控制的冷却速率下逐渐冷却。适当的冷却速率有助于减少晶体内部的应力和缺陷。

退火:在某些情况下,会在晶体生长结束阶段进行原位退火,以进一步改善晶体的质量。

6.晶体检测与评估

红外透过率:通过红外透过率的测定,评估晶体的质量。高质量的碲锌镉晶体通常具有较高的红外透过率。

位错密度:使用蚀坑观察法检测晶体的位错密度,低的位错密度表明晶体质量较好。

导电类型:通过测量晶体的电阻率,确定其导电类型。电阻率高的晶体通常具有更好的电学性能。

布里奇曼法法制备碲锌镉晶体的关键在于精确控制原料配比、坩埚处理、生长炉温区设置、熔化与结晶过程中的温度梯度和生长速率,以及冷却和退火过程。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制备出高质量的碲锌镉晶体,用于红外探测器、核辐射探测器等应用领域。

来源: 材料研究那些事儿

*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创新联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本联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