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混动技术正以碳化硅为支点撬动效率革命。不久前,五菱混动汽车宣布正式采用碳化硅;近日,奇瑞汽车针对SiC混动汽车也宣布了新布局。

目前,吉利、长安、北汽及红旗等众多车企已押注碳化硅混动赛道。据阳光电动力预测,2030年中国混动市场将突破2000万辆规模,或成车规SiC应用的第二增长极,详情请看:

奇瑞发布鲲鹏混动全域架构

碳化硅电驱功率密度提升268%

4月10日,奇瑞汽车在安徽芜湖召开了“混动之夜”发布会,正式布最新的混动技术——鲲鹏混动全域架构。该架构包含CDM/CEM(节能)、CDM-S/CEM-S(性能)和CDM-O/CEM-O(越野)三大技术路线,分别对应不同动力组合。

其中,碳化硅技术的应用成为亮点。

具体来看,奇瑞宣布实现了电混发动机、电混 DHT 变速箱和混动专用电池三大件全栈自研。在电驱系统中,其采用碳化硅功率模块,结合HPDmini封装工艺,使功率密度提升268%,电流输出能力增加70%,同时散热效率提升40%,电机最高转速可达24000rpm,大幅优化了动力响应和能效表现。

未来规划方面,奇瑞规划将推出39款混动新车,还将在海外推出23款混动新车。

奇瑞并非唯一在混动技术中布局碳化硅的车企。当前,中国混动市场正在形成"碳化硅+混动"的技术迭代浪潮,已有多家车企/Tier 1厂商加快布局:

● 吉利:雷神EM-i超级电混技术通过16个T-pak单管(含8颗SiC MOSFET)实现160kW功率输出,银河星舰7将率先搭载应用。

● 长安深蓝:超级增程2.0已集成原力超集电驱搭载SiC MOSFET技术,系统效率突破94.5%。

● 上汽通用五菱:发布灵犀动力3.0碳化硅电驱,将进一步推动碳化硅技术在15万元级以下车型和混合动力车型的普及应用。

● 红旗:今年2月,红旗品牌5系P301项目首台验证样车成功下线,该车定位插电混合动力豪华中型SUV,有望搭载15TD混动系统,并配备M190-150kW碳化硅减速器以及全新研发的PP23电池。

● 长城坦克:坦克500 Hi4-Z采用800V平台,后桥三电控制系统加入1200V 碳化硅器件,并搭载了由2.0T涡轮增压发动机与前后双电机组成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四驱系统。

● 极氪:新款旗舰SUV搭载超级电混技术和浩瀚智驾系统,并将配备将配备超级电混技术及全栈900伏高压架构,提供纯电和混动两种动力选择。

此外,小鹏、北汽等品牌也在增程式混动车型中引入碳化硅技术;博世、金脉和阳光电动力等Tier 1厂商也在推广基于SiC的电机控制器。


混动市场前景如何?

越来越多的应用案例表明,中国混动市场的技术升级与规模化扩张正形成共振效应。最新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插混车DHT系统装机量达371.3万套,同比激增94.61%,其中采用双电机架构的混动系统占比高达97.7%,印证了高效率、高集成度的双电机方案已成为市场主流选择。这一技术路径的普及与双电控装机量362.8万套(同比增长91.99%)形成强关联,显示出车企在动力解耦、多模式驱动等核心技术上已形成规模化突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的数据表明,现阶段国内BEV与PHEV车型的占比比例约为3:2,且PHEV的比例持续增长。而据《2025碳化硅(SiC)器件与模块产业调研白皮书》预测,随着碳化硅器件成本下探,2025-2030年混动市场将迎来第二增长极。

阳光电动力分析,2030年混动车型的市占率将高达50%,达到2000万辆。“行家说三代半”认为,双电机混动架构因能充分发挥碳化硅高频、耐高温特性,或将成为技术落地的核心载体。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碳化硅技术应用领域已建立先发优势——2024年,中国占据全球SiC基BEV市场54.2%的份额,这种技术势能或将加速向混动领域传导。

来源:行家说三代半

*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创新联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本联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