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电子领域,氮化镓(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以其卓越的性能,正引领着下一代功率器件的发展方向。GaNHEMT的“诞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制造过程,每一步都凝聚着半导体工艺的智慧。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GaNHEMT的完整工艺流程,一探究竟这些高性能器件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GaN HEMT的制造是一个多步骤的精细过程,通常涉及到光刻、刻蚀、薄膜沉积等关键工艺。以下是典型的GaN HEMT工艺流程:

1.1 初始衬底准备

GaN通常生长在各种衬底上,其中GaN-on-Si因其未来与硅基器件集成的可能性而备受关注,并且成本相对较低。初始衬底结构通常包括:硅衬底,在其上依次生长AlGaN/AlN层、含有多个中间层的GaN层、Al0.27Ga0.73N层,以及最顶部的GaN帽层。

1.2 台面隔离 (Mesa Isolation)

台面隔离是第一步,旨在定义器件的活动区域。这通过一系列光刻和干法刻蚀步骤实现,利用氯气和氩气对GaN进行刻蚀,形成独立的器件台面。

1.3 源/漏区刻蚀 (Source/Drain Etch)

接下来是源区和漏区的刻蚀。这一步同样通过光刻和干法刻蚀完成,为后续金属接触的形成做准备。

1.4 栅极凹陷 (Gate Recessing) 与氟等离子体处理

栅极凹陷旨在减薄AlGaN栅极区域。此外,通过氟等离子体处理,在栅极区域引入氟离子,也能帮助器件实现增强型特性。

1.5 钝化层沉积 (Passivation Deposition)

为了保护器件表面并提高器件性能,通常会沉积一层钝化层,例如通过原子层沉积(ALD)技术沉积25nm的Al2O3。

1.6 接触孔刻蚀 (Contact Cut Etch)

在钝化层上,需要刻蚀出接触孔,以便后续金属与半导体层形成电接触。

1.7 金属剥离 (Metal Lift-off)

最后一步是金属沉积和剥离。在源极、漏极和栅极区域沉积金属,并通过剥离工艺去除不需要的金属,留下器件所需的金属电极。需要注意的是,镍(Ni)在源极、漏极和栅极区域同时沉积。镍与GaN形成肖特基接触,这对于栅极是必需的,但对于源极和漏极则需要欧姆接触。

2. 工艺工具与成果展示

完成上述工艺步骤,一台GaNHEMT就初步“诞生”了。在整个制造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精密的半导体设备,例如SCS手动旋涂机、Karl Suss MA-55光刻机、LAM 4600 Cl2 RIE刻蚀机(用于GaN刻蚀)、Trion Phantom III、Ultratech S200 ALD原子层沉积仪以及CHA电子束蒸发器等。

3.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GaN HEMT的制造工艺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生产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金属与半导体接触的形成,特别是源极和漏极的欧姆接触,是影响器件性能的关键因素。电学测试结果显示出显著的栅极漏电以及最小的栅极控制,尽管随着栅极电压的变化观察到了变化。未来的研究将需要探索替代的金属堆叠方案,以优化接触特性。

尽管如此,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优化,GaN HEMT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其卓越的性能优势,为我们带来更高效、更可靠的电子产品。让我们共同期待GaN HEMT在未来大放异彩!

来源:芯氮鎵速记

*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创新联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本联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