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却无处不在!从LED照明到闪电快充,从太阳能板到5G通信……半导体悄然驱动着现代文明的每一次跃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有着“现代科技基石”之称的半导体。

1


半导体通常被定义为导电性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它如同一个电控开关,通过外部电压控制,能够实现“导通-绝缘”的可逆切换,这一开关效应的物理基础正是PN结。


以最常见的半导体材料“硅”为例,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与相邻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常温下本征硅导电性非常弱,近似绝缘体,但掺入杂质后导电性会发生改变:


若掺入5价磷原子,产生多余电子,形成N型半导体;

若掺入3价硼原子,就会形成空穴,变成P型半导体。

虽然掺杂后的P/N型半导体导电性增强了,但只有两者结合形成PN结,才能实现半导体器件的核心功能——单向导电性


2


拿我们天天用的充电器来说,最关键的“控电”技术活儿就是半导体干的。


我们看到生活中很多充电器都包含一根线和一个头。能否省去充电头?它的核心作用是什么?


拆解手机充电头可以看到一个直接接入220V交流电的桥式整流芯片——由四个二极管构成。二极管的核心在于PN结,其实就是两个掺杂的半导体材料——P型的空穴多,N型的自由电子多,结合后会形成一个动态平衡区。

当接入正向电压,允许电流通过;反之则阻断电流。

正是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桥式整流电路巧妙地将交流电转换为单向脉冲直流电。后续电路再将其滤波稳压,输出稳定的低压直流电,这样就能给设备安全供电了。

这一交流/直流转换功能,就是半导体在新一代充电技术中的核心价值所在。

3


此刻你正看着的LED屏也属于半导体,还是一款典型的半导体发光器件。


LED(发光二极管)能将电能直接转化为光能,这是因为,当施加正向电压时,N型区的电子和P型区的空穴分别注入到活性层进行复合,以光子形式释放能量。

LED照明显示技术虽仅“三十而立”,却是商业化最成功的划时代发明之一。20世纪60年代,半导体首次被点亮,发出了微弱红光;随后绿光LED问世;90年代,蓝光LED终于实现P型GaN的高亮度研制。集齐红、绿、蓝三原色,第一盏接近自然光的白色LED诞生了,人类由此迈入LED时代,这被誉为人类照明史上的第三次革命。2014年,三位科学家因为在蓝光LED的突出贡献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即便是现在,光电转化效率还是非常低的。以氮化镓材料为例,N型半导体激活率可达到60%-80%,而商用P型半导体却不足5%。

科研人员打了个比方,这就像是粗水管与细水管相接,出水率取决于细的那根。如果将P型激活率从5%增加到50%,那么在同等功率的情况下,20瓦LED灯就能达到200瓦的光效,这将是多么伟大的创举!

4


半导体不仅能做“发光体”,还能当“光侦探”,帮我们捕捉到肉眼看不到的世界。


科研人员通过实验演示了这一过程:搭建好一台光电探测器后,遥控器发射的红外光照射在器件上,产生的电信号瞬间经过皮安表传输给示波器,在屏幕上呈现出特征波形。不同按钮的编码信息各不相同,但都包含了起始码、数据和结束码,主打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信号结构。

这背后的原理在于,当光照射半导体探测器时,里面的电子会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在电场的驱动下奔向两边的电极,从而形成电流——这就是半导体把光信号转为电信号的全过程。

5


纵观半导体材料的发展,虽然可选材料日益丰富,但有趣的是,常用半导体材料在元素周期表上高度集中,主要分布在III、IV、V族。根据材料特性和应用不同,半导体被分为:


第一代半导体,以硅(Si)、锗(Ge)为代表,核心功能在于电流控制,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


第二代半导体,以砷化镓(GaAs)、砷化铟(InAs)、磷化镓(GaP)等III-V族化合物为代表,核心特性在于优异的光电性能,主要应用在红光激光器、手机射频芯片以及航天器太阳能电池等特种领域。这是对第一代半导体应用方向的拓展,而非简单升级;


第三代半导体,以氮化镓(GaN)、碳化硅(SiC)等宽禁带化合物为代表,相较于第一代,耐高压、耐高温带来了性能质的飞跃,主要应用于大功率电力电子领域。如同将塑料水管升级为不锈钢管,可控制更大水流、更高水压一样。

现如今,还发展到了第四代半导体,主要是氧化镓(Ga2O3)、金刚石(C)、氮化铝(AlN)等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


正因为这些材料的不断迭代与升级,经得起更大电流的高压传输,让手机充电速度从一整晚缩短至半小时甚至5分钟;同样是65W的充电器,应用了氮化镓半导体,体积较传统硅基充电器缩小50%左右;在提升功率的同时降低发热,适用性也更强。这可以说是我们对于半导体材料迭代最直观的感受了。

此外,随着集成电路中的硅基器件逐渐逼近其物理极限,开发新型高性能、低功耗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成为全球科技研发热点。其中,二硫化钼(MoS2)、二硒化钨(WSe2)、硒化铟(InSe)、二硒化铂(PtSe2)等超薄二维层状半导体材料,因迁移率高、带隙可调、可与硅基工艺相兼容等特点,有望弥补硅基技术路线中传统半导体材料性能的短板,推动未来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变革性发展。


来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创新联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本联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