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摘要: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随着人员陆续返工,火车站、社区、楼宇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对“无接触”测温有着迫切需求。记者今天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获悉,该所智能光子研究团队已经研发了广域无感测温设备,解决了 ...

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随着人员陆续返工,火车站、社区、楼宇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对“无接触”测温有着迫切需求。记者今天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获悉,该所智能光子研究团队已经研发了广域无感测温设备,解决了室外测温受环境影响而测不准的问题,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团队研发的红外测温仪,突破了室外复杂环境下人体温度监测不准确的难题。受访者刘建国供图)


目前,国内研究机构、企业已经研制生产可用于非接触、快速、大面积排查的红外测温仪。相较于手持式体温检测设备,它更加方便和安全。


但智能光子研究团队负责人刘建国介绍,目前红外无感测试产品存在两大技术痛点,一是复杂环境适应性较差,存在筛查测量不准确问题。“北京早晚温差较大,早中晚气温不同,且阳光强烈程度不同,对测温影响可能达到2℃之多,不能满足室外人体测温的需求。”二是在人员戴口罩走动时,人脸精确识别难度大。“戴着口罩可以测温,但测完不知道是谁。如果在人流密集场所,工作人员没能及时拦下发热人员,后期追踪比较困难。”


春节期间,北京市科委发布了测温方案征集通知,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迅速组织在京科研力量进行攻关,用十天左右的时间研发了红外测温产品样机。


研究团队提出“智能自标校算法模型”,模型具有认知学习和记忆功能,可以根据室外环境变化而变化校准,解决了室外人体测温不准确的难题。测温样机经过软硬件调试和不同场景试验验证,可满足5米距离下,对办公楼门口、小区大门口、出入闸口等多位行人的批量无感监测筛查需求,测温精度在±0.3℃之间。“一秒钟可以同时检测200人,骑电动车慢行的人员也可以马上测出来。”


针对戴口罩走动条件下快速人脸识别难题,刘建国说,红外测温设备可以根据人体衣着、步态等信息辅助人脸识别,通过大数据锁定“发热人员”,但目前识别概率能达到60%-70%,仍需攻关,以求更高的准确率。


据悉,目前测试设备已经在中科院、中科院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院半导体所社区、山东淄博高铁站等地安装使用。“由于疫情期间零件货源不足等问题,目前生产周期紧张,目前科研团队只做出来约20台。”刘建国说,下一步希望有相关企业通过承接、外协生产等方式进行合作,帮助更多公共场所解决室外测温问题。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卢茜



来源:新京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