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斯拉实现三大突破:订单业内称雄,市值问鼎万亿,股价突破千元。


据报道,全球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之一Hertz Global日前向特斯拉订购10万辆电动汽车,订单金额高达42亿美元,一举成为电动汽车有史以来最大一笔交易,并锁定了特斯拉约10%的年产能。此外,特斯拉三季度在华收入31.13亿美元,同比大增78.5%。特斯拉Model 3成为9月份欧洲新车销量第一的全电动汽车。


回看国内市场,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发布的“2021年三季度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售销量数据”报告显示,当季乘用车终端汽车市场出现两极分化走势,新能源乘用车增量明显,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前三季度产销分别完成216.6万辆和215.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1.8和1.9倍。预计2021年纯电动乘用车终端销量将超过200万辆,占比将超过10%。


同时,结合世界各国给出的禁售燃油车时间表:

电动车爆发,半导体准备好了吗?

来源:ST公开信息整理

这些数据无一例外都表明了电动汽车市场正在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同时,电动汽车火爆的背后,整个产业链无疑也将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每辆传统内燃机汽车需要500-600颗芯片,而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单车芯片用量升至1000-2000颗。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起量,对于半导体芯片的需求与日俱增,2020年,车用芯片市场达到439亿颗的市场规模(市场价值约339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903亿颗(市场规模约655亿美元)。

电动车爆发,半导体准备好了吗?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图源:ST


在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增长趋势下,追溯产业链来看,智能电动汽车硬件的三个基本要素为电芯、功率芯片和高算力芯片,这是三根最基本的柱子。


顺着这个思路,本文围绕当下比较火热的SiC功率器件以及车载高算力AI芯片做一些探讨,在电动汽车爆发的趋势下,半导体芯片行业是否做好了准备。


碳化硅需求爆发


众所周知,电动汽车的电驱动主要由电机、减速器和控制器三部分组成,电机中最关键的是电机控制器,而电机控制器中最核心的是IGBT功率控制模块,IGBT可以理解为一个用来掌控电能的开关,电能的转化输出等控制都通过它,其成本约占据电机驱动系统的一半,属于第二代功率半导体器件。


而比IGBT性能更领先的第三代技术便是碳化硅(SiC),SiC是一个比IGBT更先进的控制器芯片,能够承受更大范围的电压、更大的电流,且体积更小、开关损耗更低,省电的同时工作频率也更高,能够满足高性能等全方面的需求。

电动车爆发,半导体准备好了吗?

《Silicon Carbide in the UK Electric Vehicles andBeyond》:SiC与电池和电机功率的关系


在SiC车用市场,特斯拉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说法称SiC是特斯拉成名的关键。2018年,特斯拉在Model 3的前后电机控制器都使用了SiC模块,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举点醒了芯片市场,促使芯片产业将芯片材料由硅转向SiC。


此外,特斯拉发布的Model S Plaid也采用了SiC MOSFET。据业内人士表示,SiC将逆变器减重57%,将电池续航提升了6%以上,助力ModelS Plaid速度超越了布加迪。成本方面,有业内人士表示,特斯拉的SiC模块成本已与硅基IGBT相差无几,采用SiC的整车成本可以从电池、汽车空间以及散热系统等方面降低2000美元。


有数据统计,预计今年将有100万辆以上的电动汽车采用SiC的主逆变器。而特斯拉未来两年的需求就将吃掉现有全球产能,业内从今年早些时候开始,就已经掀起了一波汹涌的投资浪潮。


按照估算,今年预计有101.1万台纯电动汽车采用了SiC的主逆变器,整体的规模主要是跟着特斯拉的需求在扩大规模。同时,以特斯拉Model3、比亚迪汉为代表的车型在逆变器中采用SiC功率模块只是车用SiC器件的起步,未来随着SiC在车载充电器、DC/DC转换以及充电桩中渗透率提升,市场空间有望快速扩大。


Wolfspeed表示,预计到2022年,SiC在电动车用市场空间将快速增长到24亿美元,是2017年车用SiC整体收入(700万美元)的300多倍;罗姆测算,到2026年几乎所有搭载800V动力电池的车型采用SiC方案都将更具成本优势。


在SiC领域,Wolfspeed是行业引领者。据日本东京研究公司Patent Result专利统计显示,涉足SiC半导体基板的美国科锐(Cree,即现在的Wolfspeed)排在首位,第2~5位则都是日本企业:罗姆、住友电工、三菱电机、电装。

电动车爆发,半导体准备好了吗?

图源:日经中文网


纵观全球SiC产业格局,当下SiC市场主要由欧美日把持。具备成熟SiC底材生成能力的供应商都被国际半导体生产商所掌控,包括Wolfspeed、SiCrystal、NORSTEL等,国外半导体厂商掌握着SiC底材的定价权;欧洲以晶片、SiC器件和制造为主,代表公司有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日本在设备和模块方面较具优势,典型企业有罗姆、三菱电机、富士电机等。这些实力较为雄厚的SiC大厂成为车厂所依赖的对象。


从全球几大SiC大厂的发展战略来看,ST最早量产并大量应用于特斯拉,并用较低的价格抢占市场份额,以达到规模经济,其2019年收购Norstel,向上垂直整合发展,且在向8英寸过度。与此同时,Wolfspeed和罗姆也通过向下垂直整合的方式推动产品开发,并向8英寸过渡以达到器件级别的价格竞争力;而英飞凌则是遵循12英寸硅基IGBT和SiC双轮发展,在封装上有规模价格优势。


此外,还包括一些Tier1厂商和主机厂也在布局参与第一梯队的竞争。博世、大陆等Tier 1厂商都纷纷推出了电驱动模块,且部分已经量产落地,凭借自身在机械制造领域的深厚经验,在电机、减速器领域的优势较为明显。同时,在主机厂布局方面,芯聚能半导体总裁周晓阳表示,吉利汽车、大众及比亚迪等企业布局OBC领域,特斯拉、丰田、本田、比亚迪,吉利及蔚来等企业积极布局主驱,而DC-DC领域主要有特斯拉、吉利汽车、比亚迪等公司。由于行业发展很快,目前这个领域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


而国内的一些SiC企业也开始加入这个行列,渐渐分得一杯羹。衬底领域,国内较为领先的企业有天科合达、山东天岳等,根据CASA统计,2020年上半年两家SiC衬底合计市占率市占率达到7.9%;外延领域国内较领先的企业有瀚天天成、东莞天域等;器件设计方面,国内泰科天润、斯达半导、中车时代、基本半导体等也在加快SiC器件研发及扩产。


此外,三安光电在底材生成、模块设计和封装环节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是国内少有的形成SiC垂直产业链布局的厂商,目前已完成650V和1200V SiC器件的布局。三安光电在长沙投资160亿于SiC等化合物三代半垂直产业链,资本开支力度远超国外厂商,并且还通过收并购等操作向衬底等上游延伸。目前,公司完成SiC器件产品线的覆盖,但距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外产业链在各环节仍有一定差距。国外衬底正从6英寸向8英寸转移,国内仍处于4英寸至6英寸过渡阶段;国内外延质量较国外仍有提升空间;SiC二极管国内外发展均较成熟,但国内MOSFET进度较缓;封装设备国产化率低;国内 SiC车规级产品可靠性验证经验欠缺;仅少数领域应用开始渗透,未来批量应用空间更大。


技术和产业的升级机遇期往往千载难逢,国产企业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对电动车产业链来讲,特斯拉用SiC在前,400V电池系统的技术和市场红利被特斯拉赢者通吃。如果国产电动车品牌再去深度耕耘400V平台,将会长期在品牌定位、快充和整车技术上被特斯拉压制。


国产电动车品牌要做出绝对优势,只能主动寻求差异化,另辟蹊径,大刀阔斧的快速占领800V电池系统的品牌记忆、超级快充、整车技术和市场定位高地,才能在超级快充和整车效率上超越竞争对手。电池走800V系统,主驱走SiC路线,能把国产电池电机和国产SiC功率芯片串起来,同时快速拉通国内SiC技术和供应资源,能走出具有优势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之路。


尽管目前800V对于整体的绝缘提出了挑战,但其已经成为了一个高端车挑战的平台,相比400V的主要优势来自于高功率下的效率差异和快充差异。据了解,目前开发大功率快充在新造车浪潮里处在一个加速状态,在800V和未来1200V版本的高压电芯当中,SiC将大显身手,2023年基本是市场大爆发的状态。


另外,单晶尺寸的增加往往会伴随结晶质量的下降,SiC衬底从1-8英寸不等,主流尺寸为4~6英寸。尺寸越大,生产效率越高,但生产品质越难控制,因此目前6英寸主要用于二极管,4英寸主要用于MOSFET。由于6英寸的硅晶圆产线可以升级改造成用于生产SiC器件,所以预计6英寸SiC衬底的高市占率会维持较长时间。据Wolfspeed官方介绍,世界领先的SiC芯片制造商从6英寸晶圆量产转向8英寸量产,使每个晶圆的芯片数产出近乎翻倍,可满足全球对于卓越的电动车动力系统日益增长的需求。


市场和技术趋势的不断演进,给整车带来机遇,也是功率芯片和行业厂商的机遇。


SiC业务产业化时间已超10年,直到近年来才一跃成为半导体产业的“希望之星”。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迅速崛起,助推了SiC市场的“主流化”。未来5年将很可能成为崭新的赛道。


罗姆首席战略官Kazuhide Ino曾表示,“芯片厂商已经共同打造了SiC市场,现在到了彼此竞争的阶段。”目前的SiC产业,技术和市场远未定型,鹿死谁手也没有定论。任何参与者都有机会成为大玩家,或者破产出局。


令人欣喜的是,本土企业积极发力,挤压塑造整个链条,在每一个环节都试图渗透介入,俨然已成为SiC功率芯片市场上正在迅速崛起的新势力。


车载高算力AI芯片渐成主流


在早期,汽车电子是以分布式 ECU 架构为主流,每个单独的模块都拥有自己的ECU,此时芯片的计算能力相对较弱。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的提高,复杂的功能推动传统的分布式架构向中心化架构发展,汽车架构从分布到集中,汽车芯片从 MCU 到 AI 芯片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正从分布式走向集中式,产生算力更高的域控制器芯片需求。


车规级AI芯片是未来智能化汽车的“大脑”。不同于以CPU运算为主的MCU,在此升级过程中,仅依靠CPU的算力与功能早已无法满足汽车智能化所需,将CPU、GPU、DSP以及FPGA、ASIC等通用/专用芯片异构融合的SoC方案被推至台前,成为各大AI芯片厂商算力军备竞赛的主赛道。自动驾驶对于芯片算力的要求有着质的飞跃,现阶段 L2 级别自动驾驶计算量已达10TOPS、L3级别需要60TOPS、L4级别算力将超过100TOPS。


博世经典的电子电气架构演进图,诠释了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将经历的三大阶段、六小阶段的发展历程。

电动车爆发,半导体准备好了吗?

电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演进图(来源:博世)


整车电子电气从分布式走向中心化成为一种趋势,当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形成域的概念后,将产生算力更高的域控制器芯片的需求。


以当前各等级自动驾驶汽车的单车价值量的测算值为基准,未来五年随着汽车智能化集成化程度的提升、对AI芯片的要求和性能随之提升,AI芯片的单车价值量会以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兴业证券分析师预计,全球汽车级 AI 芯片的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113亿美元,到2030年达到23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可达30.79%;同时,中国汽车级AI芯片的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68亿美元,到2030年达到124亿美元以上,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可达28.14%。


市场应用方面,各大车企今年上市的新车型开启了AI芯片上车的时代,其中英伟达、高通、Mobileye的市场占有率较高:Mobileye在智能驾驶领域起步早,高通、英伟达则分别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领域处于领先位置。同时,自主AI芯片厂商同样具有较强竞争力,以地平线和华为为代表:极狐阿尔法S和赛力斯SF5搭载华为AI芯片和计算平台,岚图FREE和智己L7搭载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


传统汽车控制类芯片MCU格局基本稳定,而智能驾驶的发展使车载AI芯片迎来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汽车电子芯片领域,主流供应商以欧美和日本厂商为主,外来者鲜少打破此格局。但是随着汽车行业智能化的发展,芯片和软件在汽车中占比将逐步提升,在此趋势下,在传统的车载MCU厂商如ST、NXP、英飞凌、瑞萨电子等发力研究自动驾驶方案的同时,消费级芯片厂商及人工智能公司也进入车规级领域,比如英特尔,英伟达,高通等。除此之外,国内的一些科技公司开始自主研发芯片产品,如华为、地平线、百度、黑芝麻智能等。


回顾车载AI芯片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1)低级别辅助驾驶发展的时代


L1~L2级自动驾驶技术兴起之后,自动驾驶芯片市场长期被Mobileye和赛灵思两个玩家所掌控,截至2020年,前者的年出货量接近2000万片,后者则超过700万片。2020年10 月,AMD宣布收购赛灵思,截止2017年Mobileye称,已有25家汽车制造商的2700万辆汽车使用了其驾驶辅助系统,市场份额超过70%。


Mobileye擅长视觉技术,以计算机视觉技术见长,致力于自动驾驶的视觉方案,主打功能强大、低功耗的EyeQ系列芯片。EyeQ系列产品覆盖国内外各大传统车企和新势力,于2019-2021年密集上市。凭借辅助驾驶领域的高性能、低功耗的技术方案,Mobileye的产品已在福特、上汽、宝马、沃尔沃、威马、长城、广汽、一汽等传统老牌车企以及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上上车。


赛灵思擅长感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