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

轴承防腐蚀、绝缘要求增加。轴电压的产生:

  • 电机控制器供电为变频电源,含有高次谐波分量,逆变器、定子绕组、机壳形成回路,产生感应电压,称为共模电压,在此回路上产生高频电流。由于电磁感应原理,电机轴两端形成感应电压,成为轴电压,一般来说无法避免。
  • 转子、电机轴、轴承形成闭合回路,轴承滚珠与滚道内表面为点接触,若轴电压过高,容易击穿油膜后形成回路,轴电流出现导致轴承腐蚀;
  • 800V的逆变器应用SiC,导致电压变化频率高,轴电流增大,轴承防腐蚀要求增加;
  • 同时,由于电压/开关频率增加,800V电机内部的绝缘/EMC防护等级要求提升。


一文看懂车规级碳化硅模块

高压直流继电器:高性能要求驱动附加值,单车价值量提升


需求具有高确定性,800V下产品性能要求提高,附加值提升:

  • 高压直流继电器作为自动控制开关元件,起到高压电路控制和安全保护作用,新能源车对高压直流继电器具有刚性需求;
  • 800V平台电压电流更高、电弧更严重,对高压直流继电器耐压等级、载流能力、灭弧、使用寿命等性能要求提高,产品需要在触点材料、灭弧技术等多方面改进,附加值提高。

预计单车价值量将提高40%,乘用车配置数量以4-5个为主,充电桩多为2个:

  • 目前A级车高压继电器单车价值量为800元左右,预计800V电压平台单车价值量将提升40%。数量配置取决于车型类别和电路设计,乘用车多采用主回路2只、快充回路1-2只、预充回路1只方案;
  • 商用车功率更高,配置约4-8只;直流充电桩常规配2只。


一文看懂车规级碳化硅模块

熔断器:激励熔断器渗透率提高,单车价值量提升

具备需求刚性,电路保护要求提高驱动激励熔断器、智能熔断器等产品创新,价值提升:

  • 熔断器是电路过电流保护器件,800V要求熔断器在绝缘、耐压等级等方面进行改进调整;
  • 新型激励熔断器通过接收控制信号激发保护动作,当前已逐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平均售价是传统电力熔断器3.6x;
  • 智能熔断器自动检测回路信号触发保护动作,尚处于开发应用前期。

预计单车价值量将提升约20%,激励熔断器渗透率提高:当前熔断器单车价值量约200-250元,800V平台下保守方案采用热熔丝和激励熔丝,激进方案只采用激励熔丝,随着激励熔断器市场渗透率的不断提升,预计单车价值量将达到250-300元。

一文看懂车规级碳化硅模块

高压连接器:电流减小降规格,迎国产替代机遇


性能升级,优势厂商优势明显:作为新能源车高压电流回路的桥梁,升压对连接器的可靠性、体积和电气性能的要求增加,其在机械性能、电气性能、环境性能三方面均将持续提升。

作为中高端产品,电动汽车高压连接器有较高的技术与工艺壁垒。传统燃油车的低压连接器被海外供应商垄断。电动车快速增长打开高压连接器新增量,技术变化要求快速响应,整车平台高压化将进一步提高行业壁垒,国产供应商迎来国产替代机遇。

数量增加,单车价值量有望提升:目前单辆电动车配置15-20个高压连接器,单价在100-250元之间,双电机或大功率驱动电机车型需求量更多。从400V增至800V后,高压连接器将重新选型,增加大功率快充接口及400V到800V的转化接口,带动高压连接器单车价值量上升。

一文看懂车规级碳化硅模块

OBC/DCDC:主动元件升级,短期内受益升压增量


高电压对功率器件提出更高要求,将驱动OBC/DCDC成本短期内攀升:

  • 为满足800v高电压平台在体积、轻量、耐压、耐高温等方面带来的更为严苛的要求,OBC/DCDC等功率器件集成化趋势明显;
  • 同时,预计SiC碳化硅将借助耐高压、耐高温、开关损耗低等优势在功率器件领域进行广泛应用,驱动单车OBC/DCDC价值量提高约10%-20%。

800v高压平台有望为OBC/DCDC带来新增量:

  • 高压平台使车载充电机升级需求增加,为高压OBC提供增量;
  • 同时,为能够适配使用原有400v直流快充桩,搭载800v电压平台新车须配有额外DCDC转换器进行升压,进一步增加对DCDC的需求。


一文看懂车规级碳化硅模块

软磁合金粉芯:升压模块 提升用量需求


电感元件主要材料是由金属磁粉芯:

  • 800V体系升级,中短期为了适配现存的400V充电桩,需加装DCDC升压模块,独立升压模块需要额外的电感。单车用量从原来0.5kg提升至约2.7kg;
  • 插混车由于电池容量较小,电压无法通过串联做到400V,对升压DCDC需求更大。一般而言,纯电动/插混单车用量0.5/4kg。


一文看懂车规级碳化硅模块

充电桩:高压快充比低压大电流快充 节省约5%成本


相同功率下,由于电流减小,电压由400v到800v仍不需要液冷,未来500A则需要增配液冷系统。

一文看懂车规级碳化硅模块

400V-800V车端成本变动平滑,利好整车厂推广


车端成本来看,高压架构比低压架构成本+2%。

  • 电池端由于负极快充性能提升、BMS复杂程度提升等因素,成本+5%;
  • 从整车部件来看,高压架构在热管理、线缆辅料等部件成本变化小,优于低压高电流架构。


一文看懂车规级碳化硅模块

800V受益板块单车价值量与产业链标的:

一文看懂车规级碳化硅模块

参考资料来自:中信证券、驭势资本研究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