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3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开始前举行“代表通道”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接受采访。


会上有记者提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我们常常为手机电池过热,运行速度越来越慢感到困扰,您长期从事为半导体芯片调节温度的研究,请问您到底如何帮助我们解决这样一个困扰,同时帮助我国半导体安装上一颗强健的“芯”?


孙东明表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用手机,看视频或玩游戏时间久了,手机可能发烫,同时反应可能会变慢。究其原因在于半导体芯片的性能会随着温度发生显著变化。要让半导体芯片把最好的性能发挥出来,就一定需要温度控制器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温控器件。我和我的科研团队研制的微型半导体温控器件就是这样一种很小却很强大的器件。


孙东明把这个“温度调节”的过程,解释为不到1角钱硬币大小的器件通电一瞬间,上下表面立刻就可以产生超过100摄氏度的温差,装上微型半导体温控器件,就像是给芯片安装了空调,冬暖夏凉、非常适宜。


孙东明自豪地说,我们知道,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这些基础研究成果入选了2020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和2021年中国光学领域二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通过这些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从原材料的配方到关键工艺技术再到制造加工设备,我们从全链条维度上实现了完全国产自主可控。


后来,在中科院和辽宁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下,我们的科研成果以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价入股的形式,很快在沈阳实现了落地和转化,成立了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从项目的选址到建成投产只花了三个月。目前温控器件月产能已经突破了30万枚,这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仅仅是辽宁这片创新创业沃土中的新苗,这个新苗每天都在茁壮成长,都在发生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孙东明研究员在采访中专门提到他的研究成果曾入选“2021年中国光学领域二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


该评选是由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携手中国科学报社旗下科学传播旗舰品牌科学网推出的年度榜单,旨在寻找中国光学领域的那些高“光”时刻,那些让我们感动、自豪、永远铭记的时刻。


下面,一起来回顾这项曾经入选榜单的中国光学领域社会影响力大事件。

我国一新型人工视觉光电传感器问世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孙东明研究员、成会明院士课题组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发出一种柔性碳纳米管—量子点神经形态人工视觉光电传感器。科研人员设计并制备了一个1024像素的柔性神经形态光电传感器阵列,其中铯铅溴钙钛矿量子点作为感光层和光生电荷俘获层,半导体碳纳米管薄膜作为电荷传输层,二者复合具有良好的柔性,能够均匀地大面积成膜,并保持长期稳定性。同时,该光电传感器阵列集成了光传感、信息存储和数据预处理等功能,这与生物系统行为类似,可实现实时并行处理信息,对于模仿生物视觉处理的人工视觉系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据悉,该研究还是首个实现在极暗条件下响应,并完成神经形态强化学习的案例。


孙东明与现场记者分享了自己的一个难忘时刻:去年7月,我们研制的高性能温控器件搭载中科院自行研制的火箭和卫星顺利升空,首次实现了国产微型半导体温控器件在500公里太空成功在轨验证。今天,我们实现了包括宇航级和工业级的微型半导体温控器件的真正国产化,打破了以往国外对我国高端温控芯片的垄断,产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激光通讯、车载激光雷达、探测器面阵和生物医疗等领域。


孙东明说:“我作为一名来自科技战线的全国人大代表,未来我要自觉肩负起国家赋予的科技创新使命,发扬勇攀高峰的科技创新精神,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

[1]、高宇婷,《孙东明代表:我们打破了以往国外对高端温控器件的垄断》,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165337

[2]、明绍庚,《我省代表孙东明亮相“代表通道”,诠释自主创“芯”硬实力!》,北国·辽宁日报,
https://wap.lnrbxmt.com/news_details.html?from=androidapp&id=329104×tamp=7847808928288
9892


来源:中国光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