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的碳化硅晶体的生长方法为物理气相输运(PVT)法,高温化学气相沉积(HTCVD)法为补充。物理气相输运法的核心步骤为:

  1. 碳化硅固体原料;

  2. 加热后碳化硅固体变成气体;

  3. 气体移动到籽晶表面;

  4. 气体在籽晶表面生长为晶体。



看似简单的四步,实际上,蕴含了大量的技术难点。为了全面的分析技术点,与科学研究中分析创新点的方法类似,可以使用结构分析:


结构={概念,关系}

概念至少包括={碳化硅,粉体,原料,升华,气体,籽晶,温度,加热,晶体}


还有里面蕴含着的概念:比如「变化」必然蕴含「时间」;比如温度必然蕴含「加热、恒温、降温」,并且可以扩展为控温程序;「碳化硅+晶体」更是代表了至少4英寸的4H-SiC,并且缺陷低,更进一步,缺陷又可以分为点线面体。


由此,可以绘制基本的结构图:


针对其中一小个概念,可以将其与其他概念进行联系,甚至与想不到的概念进行联系;由此产生新的技术。


比如,现在的碳化硅晶体生长的几大关键技术:


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种技术。

籽晶固定技术


籽晶是放置于装置「顶部」的,那必然要「连接」到「某种物质」上。


由于,坩埚选用石墨,那最方便的肯定是连接到石墨上。但是,石墨的热膨胀系数大,等静压石墨籽晶托与籽晶的热膨胀系数不匹配,造成会基平面弯曲。可能的应对方法,是改变「某种物质」,比如在石墨与籽晶之间添加多晶SiC缓冲层,甚至多层单晶SiC籽晶。


没看明白技术点的变化?你可以再看看第一句描述技术的语句:籽晶是放置于装置「顶部」的,那必然要「连接」到「某种物质」上。

  1. 「顶部」:顶部是隶属于概念「位置」的。是不是必须是顶部,放底下、放壁上会不会更好?

  2. 「连接」:连接可以往下演绎——连接的类型有螺纹连接、键连接、销连接、铆钉连接、焊接、胶结、过盈配合连接、型面连接等。

  3. 「某种物质」:石墨?碳化硅?氮化硼?金刚石?单晶?多晶?甚至,混合物?


提出技术点,之后是模拟或者实验进行验证,反复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式。


多型相变控制技术


碳化硅常见多型包括4H、6H、15R。15R与4H、15R与6H是晶格失配,易产生裂纹。但是,生长中包括两类问题:4H晶体生长,易出现6H、15R杂相;6H晶体生长,易出现15R杂相。


可能的机理分析:(0001)面的平面区过大,新生成的SiC层容易采用不同于上一层的堆叠方式,造成c方向堆叠的不延续,出现随机性。降低平面区大小,形成更多的台阶,这样至少短期内是没有新层出现,或者说减少新层同时出现的区域。


可能的应对方法:方案1.调节气氛。氮气气氛能够构筑更多的台阶。方案2.籽晶处理。(001)晶面偏4°生长。同样用于层错缺陷控制技术。


其实,这里叫做多型相变控制技术,其实是从结果出发的。


技术点有两个方向:一是关注可控的事物,一是关注结果。改变可控的事物,这就是技术;而技术展现后,实现结果。这里,也可以拆解为两个技术:气氛类型控制技术,以及籽晶方向控制技术。一般,实现一个结果需要多种技术的综合;但是,可能一个技术实现了多种需要的结果。


比如,籽晶的引入,使得Lely法升级为物理气相输运法,开创了碳化硅单晶的工业化。不但扩大了碳化硅单晶的尺寸,也增加了碳化硅单晶的质量


抑制位错密度技术


可能的应对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晶体生长过程中避免位错产生:使用液相法、重复a面生长法;第二种方法是进行后处理:高温退火。


层错缺陷控制技术


可能的应对方法:方案1.籽晶(001)晶面偏4°生长。;方案2.掺杂晶体的层错远高于非故意N掺杂晶体,不进行故意掺杂。


消除微观包裹物技术


通过腐蚀后raman测试,包裹物主要是碳包裹;产生原因是原料生成石墨气体。可能的应对方法:在原料上添加Ta层,用来生成TaC,以此过滤。因为生成的TaC的密度为14.3g/cm3,大大于C的密度2.2 g/cm3。


半绝缘碳化硅的碳空位缺陷补偿技术


杂质对电导率有影响:高于950℃不能保持半绝缘特性。因此,杂质补偿半绝缘和高纯半绝缘有区别,表观电学性能一致,但高温下不行。杂质的原因主要是PVT的原料是固体,只有4N、5N;而HTCVD的原料是气体,能达到9N。


因为GaN加工工艺在1100℃,而碳空位缺陷补偿的半绝缘能耐受1200℃高温,导电性不变化。碳空位样品热稳定性好(1400℃),比硅空位样品热稳定性好(350℃),所以使用Vc空位补偿浅能级杂质。

参考文献

彭同华博士(天科合达)碳化硅晶体生长、加工技术报告

刘学超研究员(上硅所)碳化硅晶体精确掺杂控制与性能调控报告

杨昆博士(河北同光)高品质SiC晶体生长技术研究报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