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明确,重点解决“卡脖子“问题,政府参与扮演投资人角色


近年来,在国家及地方政府层面,多次出台行业扶持政策,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解决半导体行业“卡脖子“问题。在火热的市场环境下,各地政府也积极参与到三代半导体项目的投资建设当中。


因三代半导体投资规模相对较低,产业链上游的材料及生产环节不再集中于一二线城市,而是全国遍地开花。根据《火热的投资环境以及政策保障下,我国SIC产业已完成基本布局》一文的整理数据显示,2018-2020年,我国仅SiC项目政府投资达到32个,计划投资金额超过700亿


近两年的投资热潮,也使得该领域的企业普遍估值偏高,产生了泡沫,一些项目在未来3-5年很可能难以落地,行业将迎来一次洗牌。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数据,华映资本整理

数据来源:《火热的投资环境以及政策保障下,我国SiC产业已完成基本布局》,华映资本整理


产业链上游材料工艺难

提升工艺扩产正当时


产业链环节中,上游主要是原材料如碳粉,硅粉,化合物半导体粉体及相关辅料,根据其纯度不同价格有一定差异,对于衬底厂商来说,为降低成本大部分采用自研粉体,同时也会有一定的比例对外采购。


设备主要分为材料生产设备及前端工艺加工设备。前段工艺加工设备大部分与传统硅生产线相同,如高温离子注入机、碳膜溅射仪、量产型高温退火炉等。在上游衬底、外延的材料制备上,由于碳化硅具有硬度高、高温环境生长且缓慢等特性,需要一些特殊的生产设备。


衬底生长环节大部分已实现国产化,核心设备为长晶炉,因其工艺的特殊性,部分衬底厂商会自研炉子,也有个别企业同时对外销售。外延设备、切磨抛设备及测试设备目前仍以进口日本、欧洲、美国设备为主。


下图为碳化硅器件从原材料粉体到制备成熟的器件模组的生产流程,最终器件成本方面,因其材料制备工艺难度大、良率低,衬底占器件价格高达50%,外延占比25%左右。面对下游行业需求的爆发,提升工艺及良率,扩大晶圆产能是行业当务之急。近年来,国内代表性衬底企业山东天岳、天科合达,外延厂商翰天天成、东莞天域实现了快速发展,也涌现一批后起之秀,如苏州超芯星、百识电子等。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数据,华映资本整理


海外及中国台湾
碳化硅产业链全景


全球格局分析:欧美日起步早、中国发展速度快、美国全球独大,80%碳化硅来自美国


美国:保持全球独大,拥有Cree、II-VI、Dow Corning、Transphorm等世界顶尖企业,占有全球碳化硅70~80%产量;

欧洲:拥有完整的碳化硅衬底、外延、器件、应用产业链,独有高端光刻机制造技术、拥有英飞凌、意法半导体、Siltronic、IQE等优势制造商;

韩国:重点研发和生产高纯度SiC粉末、高质量SiC外延材料以及硅基SiC和GaN功率器件;

日本:技术力量雄厚,产业链完整,是设备和模块开发的领先者,拥有松下、罗姆半导体、住友电气、三菱化工、瑞萨、富士电机等知名厂商;

中国:发展较快,近年已经进入产业化和收益阶段,正在快速追赶国际巨头;


上市公司方面,有三安光电,北方华创等企业,大部分为未上市企业,但最近3年发展迅速。


企业成立的时间上,普遍晚于欧美日巨头15-20年以上,在衬底、外延工艺方面处于落后位置。国内主要技术源头:中科院、山东大学、中电科体系、清华、及海外企业归国创业人才等。


产业形态分析:SiC厂商以全产业链的IDM巨头为主、IDM占器件90%以上


化合物半导体芯片性能与材料、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之间的关联性较强,且三代半导体设计难度不如数字电路复杂,因此很多企业采用IDM模式

例如Rohm和CREE整合了SiC从衬底到模组的全产业链环节;Mitsubishi Electric和Fuji Electric整合了芯片到终端应用系统。

全球大部分器件及应用市场份额被IDM厂商Infineon、CREE、Rohm、意法半导体等少数企业瓜分。

2020年CREE占据衬底市场约52%份额、器件市场约21%份额;CREE和Infineon、Rohm共占器件市场的63%。CREE占据碳化硅基GaN超过24%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数据,华映资本整理


海外及台湾地区SiC产业链主要玩家及龙头企业

数据来源:方正证券研报、网络公开数据

数据来源:网络公开数据,华映资本整理,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5月


CREE-全球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龙头企业

科锐(CREE)成立于1987年,是美国上市公司(1993年,纳斯达克:CREE),为全球LED外延、芯片、封装、LED照明解决方案、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功率器件 和射频于一体的著名制造商和行业领先者。


在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等方面独一无二的材料技术与先进的白光技术,拥有1300多项美国专利、2900多项国际专利和389项中国专利;在SiC领域拥有绝对的领导地位,在2018年SiC晶片市场占比超过62%;收购整合wolfspeed后基于 SiC 衬底的 GaN 具有较强技术优势,超20%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罗姆-日本三代半导体领军企业


日本ROHM是碳化硅MOSFET分立器件和模组领域第二大公司,提供650V~1700V范围内各种产品;在商业化碳化硅生产后仅七年时间,ROHM推出了沟槽式碳化硅MOSFET,成为全球第一家量产此类产品的厂商

II-IV-美国三代半导体衬底+外延代表性企业

II-VI Deutschland公司属于II-VI集团,于197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创立,生产红外和 CO2激光光学元件和材料,也是全球较大的激光镜片制造商。

国内(大陆)碳化硅产业链全景


国内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起步晚,布局快,但面临诸多挑战


器件国产化率极低:我国功率半导体市场国产化程度低,其中IGBT约90%依靠进口。SiC、GaN在电力电子领域渗透率约1.5~1.9%,SiC、GaN电力电子同样 90%以上依赖于进口,主要为 CREE、英飞凌、Rohm,国产的功率器件目前仅在SiC二极管有量产销售突破。

产能严重不足,成本高居不下:全球范围内,面对下游应用多个行业的爆发,产能严重不足,需成倍的扩产。

6-8寸扩径正当时:目前国内衬底主要为2-4英寸,未来3~5年,6英寸碳化硅衬底严重匮乏,4寸线3-5年逐渐淘汰。目前国内批量出国6寸晶圆的企业寥寥无几。以天科合达为例,2019年其6寸年出货1500片不到,4寸出货在3万多片。目前全球可以稳定提供6英寸碳化硅衬底的只有美国的CREE,II-VI和瑞典的Norstel。

6英寸在较长时间成为主流,8寸因器件厂商投入产出比不高且前端工艺产能极为紧张,过度会比较慢,但长期看大尺寸是趋势。

良率低,一致性差,工艺亟待改良:国内衬底企业生产良率尚不及CREE等国际大厂,经济效益有待提升,产品的一致性问题是难以攻克的短板,进入主流供应链需要时间,工艺急需改良。

衬底和外延出货量低,特别是外延出货量更低,据悉近年来年出货量不到万片。大部分依赖进口,主要为英国、韩国、日本、美国等企业。目前国内瀚天天成和天域半导体均可供应4-6英寸外延片,月出货量具体未知,中电科13所、55所亦均有内部供应的外延片生产部门。

芯片设计与制造方面:国内600-3300VSiC-SBD已开始批量应用,有企业研发出 1200V/50ASiC-MOSFET;泰科天润已建成国内第一条SiC器件生产线,SBD产品覆盖 600V-3300V的电压范围;中车时代电气的6英寸SiC生产线也于2018年1月首批芯片试制成功。

技术趋势:大尺寸、低缺陷、低电阻率、高导热率。四代半导体(氧化镓、金刚石等,离产业化较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